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在我校师生校友中引发热烈反响,我校校友们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1984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校友、福建农林大学福州校友会会长、金山大道集团(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跃仁: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的重要回信,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农林大学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作为校友,我定当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继续扎根好本职工作,发挥好校友的作用,不断深化产学研地融合,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新时代农大人的责任与担当,为我校建设“双一流”高校贡献一份力量。
1986届植物?;ぷㄒ敌S选⒏=ㄅ┝执笱д闹菪S鸦峄岢?、漳州市诺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荣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不仅是给在校农林大学师生的,也是对历届毕业在各行各业校友的鼓舞鞭策。漳州历届校友数万名,又是农业大市,漳州校友会将把发动组织广大校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当前校友会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精神实质。发挥漳州校友的特色优势,按照“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的理念,引导校友立足本职,投身到推进漳州和福建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伟大事业中。
1988届土壤化学专业校友、福建农林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北京博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浩: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的重要回信,字里行间饱含对“三农”事业的关怀,让我们深受鼓舞。这不仅是对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殷切期望,更是对我们这些校友的鞭策与激励。我们虽身处北京,但始终心系母校,关注着“三农”事业发展,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际行动。北京校友将以此次回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间的联系与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用实际行动践行母校的校训精神,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1989届园艺蔬菜专业校友,正高级农艺师,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陈振东:学习完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的重要回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是一名在热作科研岗位上工作几十年老兵,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农林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倍感振奋。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鼓舞我为农业科研事业奋斗终身的强大动力。我将牢记嘱托,传承母校精神,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福建和漳州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热作力量。
1990届农村能源及其电气化专业校友、黎明职业大学双师型教师、福建佳友茶叶机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加友:得知习近平总书记给母校全体师生回信,我感到十分自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对八闽大地的热爱、对科技兴农的期望,也坚定了自身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初心。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八闽工匠年度人物”,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努力走实产教融之路,为乡村振兴培育技能人才。继续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用匠心为茶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1992届食品工程专业校友、漳州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程志明:作为长期扎根在“三农”一线工作的一份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将更加努力地立足本职,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为漳州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的毕业生,我也将始终牢记母校的教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
1998届经济法专业校友、福建农林大学长三角校友会会长、上海中和应泰财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圣雄:欣闻习近平总书记给母校全体师生回信,长三角校友会的校友们倍感振奋!母校长期以来扎根“三农”事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成就令人钦佩。我们将认真学习重要回信精神,立足长三角事业发展,加强与母校合作联动,在母校学科建设、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上紧密合作,为服务母校争创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长三角农林大人的力量!
2017届风景园林专业校友、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刘震: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学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师生的重要回信,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2015年,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来到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县,志愿服务于墨脱县林业局。现在已扎根雪域高原、边城墨脱,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学习重要回信精神,把所学的专业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努力推动墨脱枇杷产业和特色兰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墨脱乡村振兴和固边兴边富民贡献力量。
2022届农村发展专业校友、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林珊: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母校的回信,我的内心无比自豪。作为一位在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农村发展专业深耕学习7年的学子,在母校的用心栽培与持续陪伴下成长为一名最幸福的返乡青年,坚定不移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的工作单位作为县域最活跃的智库,母校与我们共创的“需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县域校地共建的样本。依托母校的师资力量,我们每年在仙游县培育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母校对我们的培育不仅在校园课堂中,更是让无数个走向基层、深耕“三农”的莘莘学子在母校的关爱与守护中不断成长,让我们在各个领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农林大人的贡献。